<button id="6ugqd"><th id="6ugqd"><source id="6ugqd"></source></th></button>
    <blockquote id="6ugqd"><code id="6ugqd"><strong id="6ugqd"></strong></code></blockquote>
    <xmp id="6ugqd"></xmp>
  1. <meter id="6ugqd"><code id="6ugqd"></code></meter>

    1. <button id="6ugqd"><legend id="6ugqd"></legend></button>
      馬家窯文化官網,歡迎您!

      615-195

      • 100-100官方微信
        • 100-100
      • 100-100會長微信
        • 100-100
      1200-300
      專家學者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專家學者 > 專家學者

      鄧啟耀

      一、簡介

      籍貫:廣東順德

      1952年2月29日生于云南昆明

      1969年2月作為知青到云南省盈江縣傣族村寨務農

      1971年8月招工到昆明汽車運輸總站

      1978年考入云南大學中文系

      1982年畢業分配到中共云南省委宣傳部工作

      1986年調入云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從事民俗學研究

      1992年破格聘任副研究員

      1993年破格聘任研究員

      1995年任云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山茶.人文地理》雜志社長兼主編

      2000年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任副主任

      2003年參與籌建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任常務副院長(2003—2010)

      2004年人類學系人類學和民俗學方向博士生導師

      2011年兼中文系非物質文化遺產方向博士生導師

      2017年退休

      二、目前承擔項目和在研論著

      1.項目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第三批)“中國宗教藝術遺產調查與數字化保存整理研究”首席專家,(批準號11&ZD185)結項中;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利用研究”(項目編號15ZDB118,首席專家中山大學孫九霞教授)第一子課題負責人,在研;

      2017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漢傳佛教僧眾社會生活史”首席專家、清華大學教授圣凱法師邀請參加項目。

      中國探險協會委托項目“中緬邊境跨界民族德昂族調查”,在研;

      番禺石樓鎮政府擬委托項目《石樓鎮志》(2018-2019)項目負責人。

      順德倫教文化遺產和文化創意產業快速評估項目負責人

      2. 在研或即將出版的論著

      主編文集《隱性博物館的多媒體呈現》、《工繡、畫繡和意繡:中國首屆刺繡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已交科學出版社,編輯中;

      專著《非文字書寫的文化史》,已經和商務印書館簽訂出版合同,2017年12月底交稿;

      鄧啟耀田野考察筆記叢書8本,已經和人民出版社簽訂出版合同,擬于2018年3月交4本,2018年12月交4本;

      大型學術畫冊《中國民族服飾全集》8卷,已經和廣東人民出版社簽訂出版合同,正在進行中(交稿1卷,完成設計)。

      3.雜志

      擔任中國中文核心期刊《民族藝術》雜志編委,主持“視覺人類學”欄目,每期編發2-3篇論文。

      歷史情況:

      a.全國性或國際性獎項

      任總策劃、總撰稿的中國‘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主題展館“人與自然館”獲中國‘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組委會頒發的“特別獎”(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簽發,1999);

      任總策劃的中國‘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云南館”獲“永久保存金獎”(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簽發,1999)。

      人類學專著《中國巫蠱考察》獲 “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學術著作一等獎”,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頒發,2001。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視覺人類學導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3.獲中國大學出版社協會頒發的“第四屆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優秀教材二等獎”,2015,“中國民族學會影視人類學年度學會獎”2017。

      連州國際攝影年展突出貢獻獎,2010。

      《變遷中的高原蒙女》,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中、英文版).獲“第十屆中國圖書獎”(叢書類,高發元主編,本人撰寫其中一本《變遷中的高原蒙女》);1996,中國圖書評論學會。

      獲“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貼”,云南省人民政府頒發,2000年4月。

      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中藝術交流中心“田野工作獎”,中心主任周文中院士頒發,1994.

      獲“云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稱號,(云南省人民政府頒發,1992)。

      《民族服飾:一種文化符號》(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獲1991-1992年度滇版優秀圖書二等獎(云南省新聞出版局和云南省出版工作者協會頒發,1994,9)。

      《宗教美術意象》(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獲第二屆云南省文學藝術創作基金獎二等獎(1995,云南省文藝創作獎勵基金會頒發)。

      合作譯著《人生歷程——人類學初步》(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獲“外國優秀作品翻譯編輯獎”,(云南省新聞出版局和云南省出版工作者協會頒發,1990,9)。

      《中國神話的邏輯結構》(《民間文學論壇》,1989年3期)獲“首屆云南省文藝創作基金獎”一等獎(1993,云南省文藝創作獎勵基金會頒發)。

      《從云南少數民族的原始藝術看原始思維的特征》(《思想戰線》,1982年5期)獲“云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云南省人民政府頒發,1991,2)。

      《從羿的悲劇看中國原始社會解體期》(《思想戰線》,1981年1期)獲1980年“云南省高等院校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云南省教育廳頒發,1981,3)

      b.專業協會的會員資格:

      中國民族學會會員、中國探險協會會員、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中國巖畫學會會員、廣東省民俗學會會員。

      c.專業刊物和重要媒體報道

      被中國教育部名刊、中國民族學類核心期刊《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一期作為封面學者并設“視覺與文化”專欄介紹。

      視覺人類學與圖像時代——中山大學鄧啟耀教授訪談錄》(徐杰舜),《民族論壇》2015,3(總第367期)。

      學術成就和部分論著在《中國社會科學》雜志1994年第4期、《民族藝術》 2002年第2期、《人民日報》(海外版)、《大公報》1995,10,10,《民族論壇》、《攝影之友》2002年第6期,《城市畫報》2002年3、4期合刊,《新周刊》等有專文評述。

      d.專業評委

      中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通訊評審專家(2014—)

      中國教育部學位論文通訊評議專家(2013—)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節日影像志”評審專家(201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人事司、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長江學者獎勵計劃” 通訊評審專家(2015—)。

      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金紅棉獎”復評評委(2014)

      第16屆人類學民族學世界大會影視人類學論壇終評國際評委(2009)

      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評優單元”國際評審團評委(2009)

      中國民政部和歐盟舉辦的“村民自治影像計劃”評委(2006)

      第四屆國際民俗攝影“人類貢獻獎”國際評審團評委(中國民俗攝影協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辦,2004)

      e.學術貢獻

      1.中國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研究

      針對外力過度干預少數民族文化的歷史和現實,提出“民族文化的自我傳習和不離本土的保護”這個基本概念,得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中藝術交流中心主任周文中(Wenzhong Chou)院士和美國福特基金會贊許,授予“田野考察獎”,并給予我領導的“民族文化田野考察群”三期近10年(1994—2003)的資助。由我主編的“民族文化研究文庫”,形成“文化史論叢書”、“田野考察叢書”、“西部圖志叢書”和“野牛角叢書”幾個系列,其中,“文化史論叢書”有三本獲得全國專業學術獎,一本獲云南省學術獎。

      學術著作中,《民族服飾:一種文化符號》1991年出版,2011年入選“云南中青年學者百人百部學術論著叢書”再版;相關學術畫冊和專書6本分別在中國大陸、臺灣、香港和美國出版,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學家鐘敬文題寫書名,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家楊堃教授撰文評論:“不僅具有學術價值,還有現實的意義。它可以促進我們更進一步地開發、利用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旅游資源,幫助這些地區發展起來!薄度嗣袢請蟆罚êM獍妫1992年1月29日第7版、《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云南日報》等有評介;我目前正在整理的八卷本《中國民族服飾全集》,已經列入國家重點出版計劃!吨袊裨挼乃季S結構》獲錢偉長、費孝通等評審的“用于資助出版具有國內或國際先進水平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學術著作”的出版基金資助,于1992年出版,1996年加印,2004年再版;云南大學哲學家趙仲牧教授評論該書:“對神話學的研究開辟出一片新天地,能涉及到某些前人和他人未曾接觸的新領域和新問題!薄吨袊倏颇觇b》、《中國出版》、《國內哲學動態》、《民間文學論壇》、《高校文摘》、《人大復印資料》等雜志評介;《當代中國認識論》、《中國神話學史》、《思維發生學》、《中國社會的神話思維》等著作引述;其中一章收入近百年名家《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1903-1992)!吨袊仔M考察》1998年在臺灣出版,1999年在上海出版,中國國家博物館民族學家宋兆麟研究員評論:“《中國巫蠱考察》是我國第一部研究巫蠱的學術專著!隽碎_創性的研究,它對民族學理論的探索,田野實踐的深化,對巫蠱分支學科的建設都有一定建樹!痹摃2001年獲全國專業學術著作一等獎。

      同時,我們關于民族文化保護的某些學術理念,也影響了政府的決策。1999年,我作為副組長(組長是政府方面人),為云南省政府草擬《云南省建設民族文化大省總體規劃》,經云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審議后,定為云南省三大發展戰略之一。同年年底,在云南省對外文化交流中心和美中藝術交流中心聯合召開,有美國副國務卿和各國知名學者參加的“云南民族文化、生態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高級國際研討會”上主持專題會議并做兩次大會發言,并作為大會學術組負責人執行編輯研討會論文集,商議起草主張民族文化、生態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的《云南倡議》。

      這個工作目前的延伸:2006年,我帶中山大學學生,參加貴州苗族民間建筑吊腳樓的復原保護和記錄工作。2008年汶川地震,我應邀作為《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項目》學術委員會成員,指導項目組在應用全數字技術,通過影、音、圖、文及3D虛擬現實等手段,搶救性地對民間祭祀儀式中的歌舞、音樂及樂器制作技藝、神功戲及其道具(如面具、皮影)等進行多維數字化捕捉,形成民族民間宗教藝術非遺3D動作數據庫、非遺動態影像數據庫、非遺靜態影像數據庫等三大數據庫系統。2009年參加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重大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究”(康保成主持,本人承擔民族服飾傳承方面研究。2011年至2015年作為學術委員會成員參加“云南省土風計劃”,爭取到政府資金600萬元,用于支持30個少數民族村落的傳統文化傳習,我2001年資助的摩梭人民族服飾傳習項目經傳習人阿七獨支瑪帶領的婦女互助組十余年的堅持,獲得新的資助。2011至2013年,我參與主編“中國白族村落影像文化志”叢書,現已出版近40冊。2014—2016年,我任會長的廣州歷史鄉村保護與發展協會,在廣東廣州、順德和澳門主辦三屆“華南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國際論壇”,其工作引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保護專員以及英國、波蘭的媒體關注。在2015年,參加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西南古村落研究”(旅游學院孫九霞教授主持,任第一子課題負責人)。

      2.視覺人類學研究

      Visual Anthropology在國內外學術界很長時期都是局限在民族志影像的拍攝和展示方面,比如國內一直把Visual Anthropology翻譯為“影視人類學”。我是在國內較早提出Visual Anthropology廣義概念的人之一,即回到“視覺”這個本義,即要拍攝研究影視民族志,也要研究人類從古至今的視覺文化現象,這對于學科建設,拓展了空間。關于視覺人類學研究的系列論著有:《視覺人類學導論》、《我看與他觀:在鏡像自我與他性間的探問》,已經出版,其中,《視覺人類學導論》被列為教育部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獲中國大學出版社協會頒發的“第四屆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優秀教材二等獎”(2015)。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視覺人類學家王海龍有專文評述。其他幾本《空間認知》、《民族志影像:實踐與反思》、《非文字書寫的文化史:視覺人類學研究》即將出版。中國《民族藝術》雜志、澳大利亞“87ARTZONE”皆邀請我做“視覺人類學”欄目主持。

      3.宗教藝術研究

      我1991年出版《宗教美術意象》,云南民族大學楊智勇教授在《中國社會科學》雜志1994年第4期、暨南大學蔣述卓在《大公報》1995,10,10有專文評述。1993年應云南省文物處委托成立滇西巖畫保護小組,任秘書長,主編《云南巖畫藝術》(2005年出版),F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宗教藝術遺產調查與數字化保存整理研究”首席專家,指導博士研究生5人、碩士研究生8人完成宗教藝術調查研究方面的學位論文,主編的“佛教藝術遺產研究”文集(四本)得到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和宗教界人士支持,現已列入科學出版社重點出版計劃。

      f.論著

      出版學術專著《民族服飾:一種文化符號》(1991、2011)、《宗教美術意象》(1991)、《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1992)、《巫蠱考察――中國巫蠱的文化心態》(1998)、《衣裝密語――中國民族服飾文化象征》(2006)、《我看與他觀:鏡像自我與他性探問》(2013)、《視覺人類學導論》(2013)等;出版田野考察類著作《訪靈札記》(2000)、《古道遺城:茶馬古道滇藏線巍山古城考察》(2004)、《瀘沽湖敘事》(2006)《五尺道述古》(2008)等;拍攝或參與拍攝民族志紀錄片十余部,出版《云南少數民族服飾藝術》(1994)、《中國民族服飾博覽》(2000)、《云南巖畫藝術》(合作,2004)等學術畫冊多種。

      近期發表:

      《鑄像民族志——古滇青銅器呈現的歷史現場》,《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17年第一期。

      《走野路,說人話,跨界探求——我的問學之路》,《民族藝術》2017年第二期。

      《無象之相:佛教祭禮樂象的視覺人類學觀想》,《中國音樂學》2017年第二期。

      《云南巖畫面壁》,寧夏巖畫研究中心主編:《巖畫研究2016》,寧夏人民出版社,2017.

      《“厚養薄葬”對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意義》,《中國民政》,2017,7.

      《鏡像自我和他性——攝影的人類學解讀》,收入施瀚濤、沈健文主編《攝影的多樣化空間》165-180頁。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7.

      《民族志考察及影像拍攝中的“迭影”現象》(胡臺麗、鄧啟耀),《民族藝術》2017年第四期。

      《外相與心法——達摩“衣法”的視覺人類學觀想》,《民族藝術》2017年第五期。

      《誰的祠堂?何為遺產?》,《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6,年第一期!陡叩葘W校文科學術文摘》2016第二期摘錄;《歷史與社會》(文摘)2016第一期以《古村落保護與開發中的問題與思考》為題摘錄。

      《靈的密語:以苗族服飾的蝴蝶紋樣為中心》,《文藝研究》2016年第二期。

      《環境肖像與影像民族志——以白族村落的視覺書寫實踐為例》,《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16年第四期。

      《民俗影像拍攝的現場語境——以貴州苗族傳統村落拆遷吊腳樓的復原測繪和拍攝為例》,《民族藝術》2016年第四期。

      《符像的儀式場域及表述語境――民間法事祭祀用符像的視覺人類學考察》,《民族藝術》2016年第五期。

      《視覺人類學(Visual Anthropology)學科建設架構初探》,《民族藝術》2015第一期。收入朱靖江主編:《視覺人類學論壇》第二輯,九州出版社,2016.

      《非文字書寫的文化史》,《民族藝術》2015第二期!吨袊鐣茖W文摘》2015,第九期摘錄。

      《視覺人類學與圖像時代——中山大學鄧啟耀教授訪談錄》(徐杰舜),《民族論壇》2015,3(總第367期)。

      《視覺人類學視域中的空間意指》,《民族藝術》2015第三期。

      《民俗現場的物象表達及其視覺“修辭”方式》,《民族藝術》2015第四期。

      《物象的圖像化及符號轉型》,《民族藝術》2015第5期。

      《易象之城:古城空間設計的文化建構》,《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5,第五期。

      《被“隱于世”的叢林——城市佛教建筑的文化記憶和當代境遇》,《城市建筑》2015年第12期。

      《中國巖畫的多媒體時空呈現與數字化解析》,《民族藝術》2015第六期。

      《文化與個人——關于五四以來文化問題的一點思考》(趙仲牧、鄧啟耀),收入《趙仲牧文集》(第四卷),云南大學出版社,2014.3

      《長壽鄉的健康傳播與消費》,張開寧等主編《健康老齡化的挑戰與思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9

      《健康老齡化的挑戰與思考》導言(執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9

      《世俗聚落的意象格局》,刊龔鵬程主編《八卦城談易:第二屆中國.特克斯世界周易論壇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7。

      《古村的空間認知和社會記憶》(鄧啟耀,鄧圓也),刊馮驥才主編:《當代社會中的傳統生活國際學術研討會》,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7.

      《視覺人類學的三個維度》,《學術探索》,2013,第一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社會學》2013年第四期全文轉載 。

      《族群與信仰邊界的漂移 ——上個世紀20-70年代藏漢攝影家的藏區攝影》,《文藝研究》2012,第10期!度舜髸鴪筚Y料》J7“造型藝術”2013年01期全文轉載。

      《隱性博物館數字化保存和呈現》,發表于國家社科基金?38期(《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4月3日頭版頭條)。

      《無墻而聚:非郡縣城市的計劃外崛起》,《嶺南考古研究》第12輯,2013,4,香港: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三十年代藏彝走廊的民族志攝影——中國影視人類學先驅莊學本誕辰百年紀念》,《青藏高原論壇》創刊號,2013,1.

      《輿圖與城市的歷史空間及其文化變遷——以佛山歷史地圖為例》,刊龔鵬程主編《八卦城談易:首屆中國.特克斯世界周易論壇論文集》,北京:后浪出版公司、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10

      《高原湖漁民的靈湖崇拜及象征》,載李向玉等主編《”中國漁民信仰研究與保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澳門理工學院出版,2013,12

      《當代中國紀實攝影一瞥》,收入顧錚、林路主編《中國攝影大系.理論卷》,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8.

      《中國神話的邏輯結構》,收入馬昌儀主編《中國神話學百年論文選》,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3,10.

      國外發表:

      Visual Culture, Its  Communities, and Media Transformation,Edited by Christopher Crouch: Contemporary Chinese Visual Culture. Cambria press, Amherst, New York. 2010. ISBN 978-L-60497-72L-9

      The Other Writing of People without a Written Language,Writing with Thread, University of Hawai’I Art Gallery, 2009. ISBN 9780982033210。

      Regarder et Etre Regarde:La pratique visuelle a travers une experience interculturelle.VOYAGE  DE  CANTON  AU  NORD  YUNNAN,20 euros, VERS LA CHINE DES CONFINS,2008 (法文,法國出版)

      g.藝術展覽或其他公眾展示活動

      因與法國八所藝術院校的有效合作(完成“跨文化觀察”藝術人類學考察(2006,9-10),法方的計劃總協調是艾克斯普羅旺斯藝術學院Jacques Defert教授,艾克斯普羅旺斯藝術學院院長Jean-Paul Ponthot教授,參與單位還有亞維農藝術學院、亞爾國立攝影學院、蒙柏里耶藝術學院、摩納哥藝術學院?疾斓牟糠殖晒凇拔幕鄻有耘c當代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影視人類學分會場暨第五屆影視人類學國際研討會”,2006,11,24-26,平遙國際攝影節展示,在法國也舉辦了攝影展,主持在中山大學舉辦的“法語國家紀錄片周”,邀請法國教授講學等),獲法國駐華大使館邀請,出訪巴黎、阿爾勒、普羅旺斯、馬賽和羅馬。2007,12,16-2008,1,2,在普羅旺斯大學(Université de Provence) 的亞洲系做《中國現代化背景下的少數民族問題》講座,并在?怂-普羅旺斯藝術學院(Ecole d'Art d'Aix-en-Provence)召開“云南項目成果展”工作會議。

      主持在德國舉辦的“云南版畫展”(1994),

      中國‘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主題展館“人與自然館”總策劃、總撰稿(1999),

      大型晚會《夢幻云南――創意民族服飾展演》總策劃、總撰稿(中國‘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閉幕式和專場演出,1999);

      楊麗萍主創大型歌舞晚會《云南映象》(任民俗顧問、文字撰稿,2003);

      拍攝或參與拍攝的民族志紀錄片入選相關國際視覺人類學電影節和國際人類學學術研討會(1994德國哥廷根國際民族學電影節,

      2010美國南加州大學“影視民族志中的文化緯度:中美學者對話”),

      澳大利亞昆士蘭第四屆攝影節(QLD AU QFP4,2012),

      中國“鳳凰攝影雙年展”邀請展總策展人(2015),

      中國攝影50年“人類學攝影”策展人(2006)。

      早年習畫,曾參與中國“85美術新潮”西南藝術群體和新具象美術展覽(高名潞《中國美術史》有介紹)。在《文藝研究》、《美術》等刊物發表美術評論多篇。有文學作品入選國家小學語文教材。

      h.專業組織、機構或團體領導職務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副主任(2001—2005)、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院長(2003—2010)、中山大學媒介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2010—)、中國民族學會影視人類學分會副會長(2006—)、中國探險協會副主席(2008—)、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常務理事(2012—)、中國民俗學會理事(2006—)、廣東省民俗學會副會長(2006—)、廣州歷史鄉村保護與發展協會會長(2014—)、《民族藝術》雜志編委及“視覺人類學”欄目特邀主持(2015—),云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及《山茶.人文地理》雜志社長和主編(1994—1999)。

      附:近年部分國際學術交流

      The Department of Asian Studies,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UBC)(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系)與Centro de Estudios de Asia oriental (CEAO) ,Universidad Autónoma de Madrid(西班牙•馬德里自治大學東亞研究中心)邀請參加“當喜馬拉雅山與阿爾卑斯山相遇:佛教藝術暨佛教在歐洲的傳播國際高峰論壇”,做主旨發言“天衣無界:佛教造像服飾研究”(2016,8,26-28,西班牙馬德里)。

      美國崴淶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和華中師范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中美民俗影像記錄田野工作坊(Vedio-Recording Folklore Workshop)”指導老師(2015,,12,16-17,武漢)。

      應邀參加中國美術學院和哈佛大學聯合召開的“戰爭時期的中國攝影國際研討會”(2015,12,26-28,杭州),做“歷史現場的見者與說者——戰爭時期中日影像的觀看控制和記憶形塑”的發言。

      半世紀以來南中國的移民與區域整合國際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 珠三角社會研究中心主辦,深圳,2014,5,18-19),大會發言《海外的另一個中國——海外華人影像志觀想》。

      承辦“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刺繡)遺產國際論壇暨中國傳統刺繡藝術精品展”(2013,12,7-8),論壇學術主持。

      應邀參加“2011•中國昆明泛亞鄭和國際文化旅游節”,擔任“鄭和精神與橋頭堡建設”論壇主講嘉賓(昆明,2011,7,11-14)。

      應邀參加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1北京.中國民俗藝術國際論壇”,做大會專題報告《“另類”文化史——從人類學視角看民俗藝術》(北京,2011,10,14-17)

      應邀參加“首屆中美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政策與比較”,與美方學者做論文點評(南海,2011,11,6-7)

      應美國南加州大學邀請參加“影視民族志中的文化緯度:中美學者對話”,(洛杉磯,2010,4,7-13),大會發言:《超越影視民族志的多維度多媒體對話》,和吳文光一起主持“村民影像”討論會。

      參加"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第16屆大會"(昆明,2009,7,27-31),主持影視人類學論壇的"視覺表達和跨文化觀察暨莊學本百年誕辰紀念研討會"專題組。大會報告論文《中國影視人類學先驅莊學本》。

      應美國夏威夷大學邀請參加 “針筆線墨: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服飾”展覽和研討會,在大會做《無文字民族的另類書寫》的學術報告(2008,9,20-25,夏威夷)。

      參加韓國巖刻畫學會舉辦的“巖刻畫中的信仰禮儀和世界觀”學術研討會,在大會做《瀾滄江雨林中的紅色精靈》的學術報告(2008,11,22-24,韓國慶州)。

      應邀參加韓國首爾成均館大學主辦的中韓日媒介:文化傳播學術研討會(韓國首爾成均館大學,2007,4,28-5,3),提交并大會宣講論文《媒介轉型中的視覺文化傳播及其群體》。

      參加美國UCLA教育管理培訓計劃(洛杉磯,2007,5,5-20);

      和澳大利亞國立伊帝斯考文大學傳播與當代藝術學院(Edith Cowan University of Australia)共同主持“面對全球——中國藝術教育和中國傳統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12,10-12);提交論文《視覺方言與國際對話》等。

      陪同中山大學校長黃達人教授訪問韓國(2006)

      香港大學學術訪問(美國紀錄片研究),2005,1-3月,香港;

      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IUAES)第15屆世界大會,2003,7,12-20,意大利,弗羅倫薩;小組發言《高原湖族群文化、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

      香港城市大學社科部邀請講學, 廖迪生主持:《云南紙馬及其使用儀式》,2003

      參加臺灣花連原住民學院舉辦的“依山.依水.族群:兩岸民族文化與發展研討會”,12,13-17,臺灣花蓮.大會發言《高原湖族群文化、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喬健推薦參加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IUAES)第15屆世界大會.

      經云南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申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中藝術交流中心協調,福特基金會資助,“云南建設民族文化大省專家訪美考察團”于2000年11月25日至12月13日出訪美國。任副團長。

      民族文化的自我傳習和保護(第三期),福特基金會資助,7萬美元。

      與馬來西亞藝術學院院長鐘正山合作,在馬來西亞舉辦“紀念鄭和下西洋”展覽,任項目副組長,1998。

      以民族服飾文化的保護方面論文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無形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專家會議”,1996年10月,老撾萬象。

      印度英.甘地藝術基金會“和平與發展國際藝術家會議”,印度新德里,1996,10,。

      泰國Mahidol大學“健康與社會科學”訪問計劃(曼谷,1996,9,16-27)

      訪問德國弗萊堡Friedrich-weinbrenner-Gewerbeschule學院,(講授“云南民間藝術與現代版畫”,并主持“云南版畫”展覽,1994年4-5月)。

      法國巴黎第十大學人類學系學術訪問,1994年5月。

      攜合作民族志電影《PUJI And His Lovers》參加德國哥廷根國際民族學電影節,列為電影節四個開幕式作品之一,德國哥廷根,1994年5月。





      上篇:

      下篇:

      分享到:

      來源() 作者() 閱讀()
      標簽
      相關內容

        甘肅省馬家窯文化研究會

        甘肅馬家窯彩陶文化博物館

        地址:甘肅省臨洮縣南關1號臨寶齋文化樓

        電話:0932-2248229

        甘肅省馬家窯文化研究會鑒藏委員會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城隍廟西一樓6號臨寶齋

        電話:+86 13893202682 0931-8400685

        來信來稿:3027199@qq.com

        164-100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甘肅省馬家窯文化研究會

        總訪問 次  隴ICP備05004307號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 甘公網安備 62112402000025號 甘公網安備 62112402000025號

        欧美男男gⅤ无套 欧美一级夜夜爽www试播 日日橹狠狠爱欧美
          <button id="6ugqd"><th id="6ugqd"><source id="6ugqd"></source></th></button>
          <blockquote id="6ugqd"><code id="6ugqd"><strong id="6ugqd"></strong></code></blockquote>
          <xmp id="6ugqd"></xmp>
        1. <meter id="6ugqd"><code id="6ugqd"></code></meter>

          1. <button id="6ugqd"><legend id="6ugqd"></legend></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