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6ugqd"><th id="6ugqd"><source id="6ugqd"></source></th></button>
    <blockquote id="6ugqd"><code id="6ugqd"><strong id="6ugqd"></strong></code></blockquote>
    <xmp id="6ugqd"></xmp>
  1. <meter id="6ugqd"><code id="6ugqd"></code></meter>

    1. <button id="6ugqd"><legend id="6ugqd"></legend></button>
      馬家窯文化官網,歡迎您!

      615-195

      • 100-100官方微信
        • 100-100
      • 100-100會長微信
        • 100-100
      1200-300
      專家學者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專家學者 > 專家學者

      郎樹德

      郎樹德,北京市人。196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80年起主持大地灣遺址的發掘、保護和研究工作,先后在《文物》、《考古》等雜志發表各類論文20余篇。 現為甘肅省人民政府參事、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史前文化和彩陶文化。

      郎樹德研究員多年來從事史前考古研究和文物鑒定工作。曾主持秦安大地灣遺址的發掘及保護工作,此項發現被學術界評為我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郎樹德研究員多年的田野考古實踐以及室內整理奠定了從事彩陶鑒定工作的良好基礎,從出土的碎陶片摸起,過手數萬,熟悉掌握各地區各文化的特征;同時考察鑒定了數千件全省館藏彩陶,積累了豐富的彩陶鑒定經驗。對西北地區古文化、彩陶有比較全面深入的研究。

      折疊編輯本段研究成果

      主持并完成了《大地灣遺址發掘報告》的編寫,發表專著《甘肅彩陶》(與賈建威合著)以及學術論文20余篇。


      《彩陶》 郎樹德, 賈建威

      作  者:郎樹德

      出 版 社:敦煌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4

      印刷時間:

      印  數:

      裝  訂:平裝

      版  次:1

      開  本:16開

      頁  數:171頁

      字  數:ISBN:9787805876030


      郎樹德:大地灣考古概況_秦源游子

      大地灣是我國西北地區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遺址位于我省秦安縣東北45公里處的五營鄉邵店村東南以及馮家灣村西。遺存主要分布在葫蘆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Ⅱ、Ⅲ級階地及與其相連的緩坡山地。范圍北起河邊階地,南至山頂堡子,東側以馮家灣溝為界,西側為綿延數公里的閻家溝溪流,總面積約110萬平方米。其中河邊階地面積約35萬平方米,山地面積約75萬平方米。

      大地灣考古包含遺址發掘、資料整理和編寫考古報告三個階段的工作。發掘始于1978年,由于重要發掘層出不窮,探索村落整體面貌需大面積揭露,因此發掘進行了7個年度。雖然田野考古日曬雨淋,工作十分艱辛,但令人驚喜的考古發現也給我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1984年秋季,因保護大型原始殿堂F901以及整個遺址的需要,發掘暫告結束。1995年,為了搞清仰韶早期聚落的布局以及周圍壕溝的走向等問題,又進行了補充發掘,清理新石器時代房址240座、灶址98個、柱基2處、灰坑和窖穴352個、墓葬69座、窯址35座以及溝渠12段。出土陶器4147件、石器(包括玉器)1931件、骨角牙蚌器2227件、獸骨17000多件以及數十萬件殘陶片。

      第二階段的工作自1985年起陸續展開,主要是陶片的粘對拼和、陶器的修復及資料的核對。1990年成立了報告編寫小組,在做好整理工作的同時,開始著手第三階段的工作。

      考古報告是所有考古發現公之于眾、服務于社會的最終表現形式,是構筑考古學研究成果的基石。它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論文,它是對出土遺物的全面系統的分類、定性和研究。在編寫過程中,我們竭盡全力,力求報告的科學、全面、準確、真實。陶器部分,我們并未停留在一般的公布各類陶器的型式,而是將屬于同一型式,但陶質、紋飾、大小不同的均全面公布;對于石器,每件完整器型的資料,包括尺寸、重量、巖性亦做了詳盡的說明;對于骨器,我們將711件骨角牙蚌器交由蘭州大學叢林玉教授進行比較解剖學鑒定,鑒定結果全文公布,開創了國內考古報告中對骨器所屬動物、所屬部位研究的先例;我們配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祈國琴教授為首的課題組對大地灣獸骨進行了動物考古學的綜合研究;為了攝取更多的信息,還聘請有關專家對植物、木炭、顏料、玉器進行了多學科的鑒定和考察等。

      報告初稿完成后,經領導研究決定,于2001年6月交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嚴文明先生審閱。2002年4月,審閱最后通過。2006年,大地灣考古報告出版。

      甘肅是中華文化和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是古文化遺存相當豐富的地區,也是歷年來考古工作開展較多、有重大發現的地區。甘肅地處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的交匯處,狹長廣闊的地域、復雜多樣的地形和自然環境,造成甘肅史前文化面貌錯綜復雜,文化的交融和變遷頻繁發生。因此,考古學界始終關注著這一地區的每一項考古發現,并且多年來投入較多的研究力量,發掘了數十個新石器時代遺址,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尤其在馬家窖、齊家等文化研究上成果顯著。但是,甘肅東部地區的考古工作相對薄弱,仰韶文化僅有零星的發現,距今5000年前的歷史基本上屬于空白。大地灣的發現和研究徹底改變了甘肅新石器時代的研究局面,不僅在仰韶文化的研究上取得了頗為顯赫的成果,而且將甘肅古文化歷史向前擴展到距今8000年前,同時為西北地區考古學區系類型的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研究等重大課題提供了廣闊的和彌足珍貴的資料。以大地灣考古為標志,甘肅新石器時代研究從此跨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郎樹德,北京市人。著名考古學家。196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80年起主持大地灣遺址的發掘、保護和研究工作,先后在《文物》、《考古》等雜志發表各類論文20余篇,F為甘肅省人民政府參事、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史前文化和彩陶文化。

      郎樹德研究員多年來從事史前考古研究和文物鑒定工作。曾主持秦安大地灣遺址的發掘及保護工作,此項發現被學術界評為我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郎樹德研究員多年的田野考古實踐以及室內整理奠定了從事彩陶鑒定工作的良好基礎,從出土的碎陶片摸起,過手數萬,熟悉掌握各地區各文化的特征;同時考察鑒定了數千件全省館藏彩陶,積累了豐富的彩陶鑒定經驗。對西北地區古文化、彩陶有比較全面深入的研究。

      研究成果:

      主持并完成了《大地灣遺址發掘報告》的編寫,發表專著《甘肅彩陶》(與賈建威合著)以及學術論文20余篇。

      甘肅省考古研究所郎樹德教授參觀兩當兵變紀念館

      2016年9月4日上午,省考古研究所郎樹德教授在兩當博物館副館長左敏陪同下來到兩當兵變紀念館、兩當兵變舊址和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參觀學習,緬懷革命先輩的豐功偉績。

      參觀過程中,大家懷著無比敬仰的心情聆聽講解員精彩的講解,認真觀看著兩當兵變當事人的珍貴圖片及實物,重溫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歲月,也對兩當兵變這一革命歷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認識。他們時不時的交談著,討論著,紛紛感慨革命先輩的不易與艱辛,革命先輩們忠于職守、勤奮工作的優良作風,無私奉獻、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懷,風云激蕩、氣吞山河的崇高精神,也深深感染著在場的每一位游客。

      《甘肅彩陶研究與鑒賞》

      作  者:郎樹德

      出 版 社: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

      印刷時間:2012

      著名考古專家郎樹德教授蒞臨臨夏州做學術報告

      每日甘肅網訊-據民族日報報道為了加強我州文博系統文物考古學術研究,提高文博工作者的業務水平,近日,州博物館特邀甘肅省人民政府參事、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著名考古專家郎樹德教授作了以西北史前考古為主題的學術報告,州博物館和各縣(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共130余人參加了報告會。

      郎樹德教授從史前、考古的概念,考古學文化的區系類型學說,甘肅史前考古,臨夏考古主要發掘工作,臨夏考古成就等五個方面進行了學術講解,重點講述了從1949年至今臨夏地區的主要發掘工作和發掘成就。他提出臨夏地區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和辛店文化的發現,建立了臨夏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系列,奠定了臨夏彩陶之鄉的基礎,基本搞清了甘肅5000年以來的史前時期的生產、生活面貌,為甘肅的中華文明發源地之說提供了有力證據。講座結束后,在場的參會人員踴躍提問,對郎樹德教授報告中關于馬家窯文化的消亡還是被同化等問題,郎樹德教授也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解答。

      通過此次學術報告會,全州博物館文物考古工作人員了解了西北史前考古領域的研究發展歷程,更新拓展了史前考古的知識面,開闊了眼界,全面系統地學習了臨夏、甘肅乃至全國的史前考古文化,提高了傳播文化知識、服務社會的能力,對今后博物館考古方面各項工作的開展起到了激勵和啟發作用。(馬騰)

      郎樹德:巍巍華夏八千年——大地灣-法家歷史--新法家

      如果將人類告別以狩獵采集為食物來源的生活、開始從事農業、畜牧業作為經濟開展的標志,那么,包括甘肅在內的中國西部開發始于何時?僅憑文獻記載難以回答這個問題。而現代考古學則為此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及豐富生動的實物證據,層出不窮考古發現不斷并逐步地揭開了這個千古之迷。大約在距今1萬年前后,人類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其最為重要的特征是農業的肇始和家養動物的產生。眾多的考古發現證實,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不僅是中國最早興起農業的地區之一,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產生農業的地區之一,這里有源遠流長的土生土長的史前文化。20世紀70年代末,以秦安大地灣遺址發掘為突破口,渭河流域相繼發現了一批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研究結果表明,至遲在距今8000年前后,這里已有相同文化的原始先民在繁衍生息。他們披荊折棘,率先將野生植物培育成人工作物,將野生動物馴化為家養動物,并且建立定居村落,開始制作陶器。他們是西北大地迄今所知最早的開拓者,這是中國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之一,他們以及后來仰韶文化先民在距今8000~5000年間,取得了令人驚嘆的文化成就,創建了西部歷史上第一個輝煌時期,為中華文明的誕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伏羲和女媧的傳說

      千百年來,人們對于上古時代即史前時期的了解,僅限于眾多的古代神話傳說,其中伏羲和女媧的故事與西部歷史的關系甚不密切。伏羲又名“庖犧氏”,傳說生于古成紀即今天水一帶,被列為“三皇五帝”之首。他智慧超群,不僅始畫八卦,代替結繩記事,而且教會人們結網捕魚、馴養家畜。女媧則是一位膽力過人的女性,曾煉石補天,拯救眾生。他們兩人本為兄妹,后結為夫妻,繁衍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子孫。在出土文物如漢代畫像石、馬王堆漢墓彩繪帛畫中,兩者的形象均為人首蛇身。為了緬懷先祖,天水城西有明代興建的供奉“人文始祖”的伏羲廟,此建筑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秦安縣距大地灣7公里處的隴城筑有女媧祠。根據這則流傳甚廣的古代傳說,最早開發西北的先民應該是伏羲和女媧。這則傳說究竟是否可信?它與考古成果是否矛盾?

      以今人的眼光,站在考古學的角度,這則傳說可謂空穴來風,它與考古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序上是相當吻合的。它與發明農業的“神農氏”、鉆木取火的“燧人氏”、構木為巢的“有巢氏”等眾多傳說人物以及事跡一樣,都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原始社會一定歷史階段的生活情景。作為伏羲,傳說他“養犧牲以供庖廚”,意思是飼養家畜以供食用,看來與畜牧業的產生有很大關系。當然,這則傳說中的人首蛇身屬神話中不科學的成分。雖然我們暫時或許永遠無法證實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但不妨將他們當作原始社會的部落首領或某一方面的代表人物來看待。認真分析上述傳說,不難發現他們大多出自于西北地區,比較集中在涇、渭河流域,這一現象與考古發現在地理范圍大面積的重合絕非偶然,恰恰說明甘肅東部及陜西關中一帶正是我國最早開發的地區。

      創業階段的大地灣文化

      幾千年前的原始先民怎樣生活?他們的衣食住行又是如何?對此,在1978年以前我們一無所知。始于1978年的秦安大地灣遺址發掘,歷經7年的田野考古工作,終于翻開了這部塵封數千年的史書。包括房址、灰坑和窖穴、墓葬、窯址、灶址、溝渠等700多個遺跡,以及近萬件陶、石、玉、骨、角、蚌器全面而系統地展示了原始先民的生活風貌。

      大地灣遺址在考古學上共有五期文化,其中第一期文化是該遺址中年代最早的,它比著名的西安半坡和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還要早近千年,因此這一發現被視為考古學研究的重大突破。同類遺存在甘肅東部、東南部已發現多處,因大地灣最早發現、出土遺物最為豐富且具有代表性,學術界將這類遺存命名為大地灣文化?脊艑W意義上的大地灣文化并不包括大地灣遺址的全部遺存,僅特指處于遺址最下層的第一期文化以及其他遺址的同類遺存。它們的絕對年代為距今8000~7000年。平涼、慶陽等地目前雖未發現大地灣文化遺存,但根據仰韶遺存豐厚、自然條件與天水類似,推測應該有早期遺存。綜上所述,早在七八千年之前,西北先民已在甘肅東部縱橫千里的黃土高原地區進行著艱苦卓絕的開拓生產活動。

      這類遺址有著共同的地理特點:徽縣柳林遺址外,其他均屬黃土梁卯溝壑區,地表覆蓋著較厚的黃土層;均選擇在河谷地帶的河旁階地建立家園;大多位于大河與支流交匯的河口。以大地灣遺址為例:遺址位于秦安縣東北部的五營鄉邵店村東,清水河在遺址北部由東向西流淌,并最終匯入葫蘆河,西側為閻家溝溪流,東側為馮家溝溪流,房址、墓葬、灰坑均位于較寬闊的河旁二級階地,海拔1460米。這里依山傍水、氣候適宜,土壤為黑壚土和黃綿土,宜于農耕,既可躲避洪水的侵襲,又有取水的便利,周圍的臺地可供農作物生長,附近的山坡是狩獵的理想場所。無疑,這里的自然條件相當優越,為農業的發展和定居生活提供了必要的保證。

      人類誕生以來的數百萬年間,一直以采摘野生植物、捕殺動物為食物來源,這種向大自然無窮地索取的生活方式又稱“攫取型”經濟。直至新石器時代,情況才有了轉變,人類開始試圖運用多年觀察積累的經驗,將野生植物培育成可以年復一年連續再生產的人工栽培作物,將某些易于馴服且繁殖較快的動物馴化為家畜,以提供更多的較穩定的食物來源,這就促使農業和畜牧業應運而生。在大地灣編號為H398的近圓形灰坑中,發現一批碳化植物種子,經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劉長江先生鑒定,屬禾本科的黍。這是一項驚人的重要發現!它不僅在我國出土的同類標本中時代最早,并且與國際上時代最早的希臘出土標本年代相當,國際農史界通常認為中國黍源于外國,在地灣的發現糾正了這種謬誤,確認了我國西北是黍的原產地之一,這是中國先民對人類的一大貢獻。黍俗稱糜谷,是西北地區至今仍然廣泛種植的一種常見作物。原始先民經過多少代人的觀察和實驗,最先將隴西黃土高原上生長的野生黍培育成第一個農作物品種,從而使甘肅東部成為我國原始農業的起源地之一。農業產生的另一佐證是農業生產工具以及加工工具的出現。在大地灣文化已發掘的遺址中,出土了可翻地的石鏟、收割作物的石刀、碾磨糧食的磨石和磨盤等,這些工具形式較為固定且有一定數量,說明一整套的生產及加工技術已經形成。在大地灣墓葬中,成人男性墓隨葬石刀、石鏟等農業生產工具,從而表明男性是農業生產的主力軍。當然,應該指出當時的農業發展水平已脫離了最初的原始階段,換句話說,還有更早的農業及其開拓者,尚需考古工作者的探索。家畜飼養業此時也已產生,農業提供了部分飼料,定居創造了必要的環境條件。大地灣出土的豬下鄂骨中,經鑒定,1~2齡的幼豬比例高達78.9%,這與我們現代人宰殺豬的年齡相當,從群體死亡年齡判斷這些豬應為畜養的家豬。部分墓葬中隨葬豬下鄂骨的現象,表明人類和家畜的密切關系,也從另一側面證實了家畜的存在。

      當時的人們早已脫離了洞穴或樹木之上的居住方式,開始修筑房屋以順應定居生活。各地各民族文化的房屋雖形制各異,但一般規律是圓形在先,方形為后。大地灣的房址在此時均為圓形,后來到仰韶文化階段則以方形和長方形為主。房址為半地穴式,地穴深1米許,直徑為2.5~2.7米,面積僅為六七平方米。居住面是經踩踏而成的硬土面,無任何修飾,門道呈斜坡式旋轉通入室內,穴壁上發現有向房屋中心傾斜的柱洞。推測其建筑步驟是先挖一個圓形地穴,然后在地穴中心立起中心柱地,周圍邊柱立起后向中心傾余,捆綁在一起形成木結構支架,最后在木支架上覆蓋茅草,建成圓椎形窩棚式小屋。它們雖然頗為簡陋,但卻為先民營造了遮避風雨的場所。房址雖小,意義重大,它代表著房屋建筑的源頭。這類房址的間距在30米左右,是散點式分布,整個臺地的面積可容納10余座房址。如果每座房址容納3~4人,整個大地灣聚落估計不足百人。此時尚未發現集中的公共墓地,發現的15式墓葬均為單人仰身直肢,隨葬陶、石、骨器等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

      為保護身體、抵御風寒,當時已使用陶片改制的紡輪,利用麻類等自然纖維紡織衣服。定居生活需要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為滿足基本的盛儲炊事需求,大地灣先民利用取之不盡的黃土神奇地將泥坯燒制成各類堅固的陶器。陶器以三足、圜底、圈足器為主,為其他文化相比,顯示出獨特的風格和一定的原始性。他們使用小口壺儲遠飲水,以三足罐作炊器,缽形器、圈足碗盛 裝食物。有趣的是圈足碗的形制大小與今天我們常用的瓷碗幾近相同。他們獨具慧眼,創造性地將天然礦物研成粉末涂在陶器的口沿上,然后再行燒制,出窯后形成不易脫落的紫紅色帶狀花紋。這就是我國最早的彩陶,它不僅比其他地區的彩陶早了近千年,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現彩陶的古文化之一。有時他們還在缽形器內壁繪制如“↑、+、Ⅹ 、//”以及波形紋等單體彩繪符號,其含義不得而知。有的學者認為這是一種記事符號,與仰韶文化陶缽外壁的刻劃符號有著淵源關系,這類史前陶器符號對探索中國文字的起源有重要的意義。大地灣不愧為彩陶的故鄉,享譽世界的甘肅彩陶自此久盛不衰,成為世界藝術史上一支綻開怒放的奇葩。

      仰韶文化的輝煌成就

      甘肅史前文化起步早、發展快,其發展速度與黃河中下游地區同步前進,甚至在某些方面如彩陶的發明更是獨放異彩,這為后世文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歷史車輪跨入距今7000~5000年的仰韶文化階段,史前先民對甘肅的開發已由東部擴展到中部的大夏河、洮河、黃河流域,他們在建筑、聚落、藝術等領域創造了顯赫的文化成就。經濟的發展將甘肅帶入一個飛速前進的輝煌時期,這是西部開發史的重要篇章。

      建筑歷史歷來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經濟發展水平。仰韶文化經歷了2000年漫長的歲月,史前建筑發生了巨大變化。在距今5000年的仰韶晚期,建筑已徹底脫離了半地穴的模式,改換為高大寬敞的平地起建房屋;地面也由草泥土演變成堅硬的料礓石或平整的白灰面建筑;這時還出現了套間以及多間房屋。集中體現這一時期建筑水平的當屬大地灣遺址編號F901的原始殿堂式建筑。這座原始部落大會堂歷經滄桑,今天依然矗立在即將開放的大地灣,國家早期已撥款予以永久性保護,在遺跡之上加蓋了保護大廳。在全國已發現的數千座史前房址中,它是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整座建筑由主室、左右側室 、后室和前廳組成,其中主室和前廳基本保存完好,僅主室面積達130多平方米,整座建筑占地420平方米。主室正面開有3門,通向前廳,兩側墻各開1門,通向側室。墻體保存高處達0.95米,原墻高度推測至少有3米。主室居住面做工考察、堅硬平整、光亮如新,系由料礓石末和砂廠混凝而成,外觀極像現代水泥地面。經抗壓強度檢測,雖埋藏于地下已經5000年之久,其平均強度仍達到每平方厘米抗壓110~112千克,相當于100號水泥砂漿地坪的強度,堪稱建筑史上的奇跡。這座建筑布局規整、中軸對稱、前后呼應、主次分明,充分顯示了史前建筑工匠卓越的設計才能。它于1984年被發掘出來之后,首先轟動了考古界,繼而又引起了國際建筑界的關注。當我們今天面對它的時候,雖然僅剩殘垣斷壁,但只要想起這是5000年前的史前建筑,同樣會對這座建筑史上的豐碑贊嘆不已。

      農業的產生和發展引發了一系列劇烈的變化,因此歷史學家稱之為“農業革命”。定居生活提高了婦女的生育率。據研究,農業部族的人口增長要比游牧部族高出一倍以上,這就造成了人口的成倍增長,進而又使聚落迅速增長。大地灣仰韶早期聚落堪稱“隴原第一村”,這是甘肅省首次全面揭露出來的史前聚落,不久的將來,我們將會在遺址區看到它的全貌。其面積大約為2萬平方米,周圍由壕溝環境,中心為近千平方米的廣場,聚落內的七八十座房屋以廣場為中心呈現扇形多層分布,門向均朝向廣場,廣場西側建有一座60多平方米的大型房址,當為公共活動中心,廣場中部留有一塊公共墓地,整個聚落呈封閉向心格局。中型房址面積40平方米左右,供氏族首領或家族長居;小型房址一般在15~20平方米,供氏族成員居住。根據房址數量估算,此時人口可達400人左右。

      在距今5500~5000年的仰韶文化晚期,農業得到了空前發展。當時人們將糧食儲藏在一種口小底大的袋狀土坑內,這種窖穴的數量在這一時期顯著增加,我們多次在袋狀窖穴內發現成層的至今保存完好的碳化粟以及黍。遺址中獸骨數量減少,而豬骨數量上升,表明狩獵的比重下降,家畜飼養日趨繁榮,此時聚落達到鼎盛階段,總面積在數百年間擴大了數十倍,居住范圍由河邊臺地急劇擴展到半山以下的約50萬平方米的區域,成為國內罕見的史前奇跡。聚落巧妙地利用自然地貌,主體坐落在背山面河的山坡上,兩側以天然沖溝和溪流為屏障,中心部位矗立著F901等大型公共建筑,周圍分布著若干居住區,形成眾星捧月式的格局。整個聚落氣勢恢弘,宛如一座占盡天時地利的城堡。這里極有可能是清水河沿岸史前先民部落聯盟的所在地,不僅執掌著本部落的社會運行,同時還管理著沿河兩岸的其他部落,大地灣應為當地的中心遺址。在一些古文化集中的河流谷地,大多數存在著類似大地灣的中心遺址,這類遺址一般內涵豐富、規模較大、地理位置優越,如西和寧家莊、秦安寺嘴坪、禮縣高寺頭等。在高寺頭遺址的山坡中心部位,我們曾清理出一座長達20多米的大型建筑,它應是當地部落聯盟的所在地。這類中心遺址逐漸超出一般的史前聚落,表明社會孕育著更高一級的文明因素,或許將之稱為城址的前身更為妥當。它的出現標志著原始社會正在叩開文明之門,為文明時代的到來奏響了序曲。

      伴隨著社會的進步、物質產品的日益豐富,仰韶文化藝術更加繁榮,其主要表現為藝術佳品的增多及藝術門類的擴大。仰韶文化素以彩陶著稱于世。甘肅的畫師以魚、花、葉以及弧形三角為紋飾母題,繪制出一幅幅絢麗多姿的彩陶圖案,他們以揮灑自如的藝術手法將母題無窮變幻,表現出他們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諸神的崇拜。魚紋及其變體魚紋是仰韶早期的主要紋飾之一。以渭河為中心,北起內蒙、南到陜西、隴南,魚紋以及演化規律大同小異,均由寫實向抽象化發展,但是惟有大地灣遺址提供了整個發展過程的各類魚紋圖案。令人稱奇的是,大地灣第一座房址的發掘中,一次出土了兩件口徑達0.5米的大型魚紋盆,其完整精美程度超過了所有的仰韶魚紋盆,成為甘肅彩陶中的國家級精品文物。此時還出現一件可謂“大地灣女神”的珍奇藝術佳作,此陶瓶通高31.8厘米,集彩陶、雕塑、造型藝術為一身,器頭為女神頭像,劉海齊額,面龐清秀,從肩到腹部繪以三角弧線紋組成的三層圖案,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一位衣著華麗的孕婦形象,以此寄托先民對人口繁盛的企盼。

      仰韶晚期階段,藝術領域空前拓寬。在大地灣一處房址中部偏后,發現了古樸稚氣的地畫,畫中兩位人物,均揚臂曲腿,下方有一方框,內繪有動物形象,這件作品的出現表明繪畫藝術已脫離了裝飾的范疇,獨立地表現畫師的追求和意境。藝術滲透到建筑中,才造就了中軸對稱、錯落有致的F901大型建筑,標志著建筑藝術的萌發。

      總之,仰韶先民的彩陶、繪畫、雕塑、建筑各個領域表現出驚人的藝術創造力,為我們留下彌足珍貴的藝術寶藏。眾多的美不勝收的史前藝術品具有永恒的藝術價值,代表著西北先民的輝煌藝術成就。

      郎樹德:隴原大地最早的拓荒者-法家歷史--新法家

      在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媧的故事最具神話色彩。生于古成紀即今天水一帶的伏羲與煉石補天的女媧結合,繁衍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子孫。他智慧超群,不僅始畫八卦,而且還教會了人們男婚女嫁、種田捕魚。為了緬懷先祖,羲皇故里的天水建有伏羲廟,秦安隴城建有女媧祠。如果將農業的產生視為蠻荒時代的結束,那末最早開發隴原的應該是這位傳說中的伏羲氏,F代考古學雖然尚無法證實上述傳說,但研究結果與古代傳說在一定程度上是相當吻合的。秦安大地灣等遺址的發掘與研究確鑿無疑地表明:甘肅東部地區包括天水、平涼、慶陽、隴南北部不僅在西北乃至全國都是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創造了輝煌的史前文化,成為目前所知開發隴原的最早拓荒者。

      近二十年以來,我們相繼在甘肅東部地區發現仰韶文化之前的古文化遺存,它們有天水師趙村、西山坪、禮縣鹽關、趙坪、西和寧家莊、徽縣柳林等地。經使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年代測定,這類遺存距今約七千到八千年,比著名的西安半坡遺址還要早近千年。有的學者將其命名為大地灣文化。這支文化的先民將居

      住地選擇在依山傍水、土質肥沃的河谷開闊地帶,因地制宜修建圓形半地穴式房屋。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將自生自滅的野生植物培育成可以年復一年再生產的農作物。大地灣發現的炭化植物種子黍是國內同類標本中時代最早的,這說明甘肅東部地區是我國農業的起源地之一。由于有了糧食,家畜飼養的條件逐漸成熟,眾多的豬、狗骨骼的出土以及墓葬中將豬、狗隨葬的風俗無疑表明當時已開始畜養豬和狗。農業和家養動物的產生,促使人類逐漸告別向大自然無窮攫取的狩獵采集經濟,從而按照人類的需求進行食物等生活必需品的再生產,因此歷史學家稱之為“農業革命”。為了適應定居農業生活,他們神奇般地將粘土燒制成各類陶器,并且獨具慧眼創造性地將自然界中的礦物顏料涂于陶器口沿,燒制出我國最早的一批彩陶,為世界藝術寶庫增添了彌足珍貴的藝術品。

      經過三千年的發展歷程,大地灣先民在距今五千年前后,進入了仰韶文化晚期階段。他們創造了令人驚嘆的文化成就,無論經濟發展水平,還是聚落規模、建筑技術均達到了同一時期華夏境內領先的水平。此時大地灣聚落發展到鼎盛時期,總面積達一百一十萬平方米,其主體部分約五十萬平方米,成為國內罕見的史前奇跡。聚落巧妙地利用溝壑梁峁的自然地貌,主體坐落在背山面河的山坡上,兩側以天然水溝為自然屏障,在中心部位矗立著F901原始宮殿式建筑,四周分布著密集的房址,形成眾星捧月的格局。F901建筑氣勢恢宏,結構嚴謹,占地四百二十平方米,其主室使用了料礓石地面,堅硬光潔,堪稱建筑史的創舉和奇跡。大地灣先民為中華文明的形成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大地灣發掘出土了一萬多件動植物標本,為我們復原古代生態環境、研究環境的變遷提供了系統的珍貴資料。經中國科學院等多學科專家鑒定研究,大地灣的生態環境在數千年之間發生了滄桑巨變,即使在史前文化的三千年中,動物種群的數目總體呈下降趨勢,森林面積逐漸減少。在已鑒定出的七目十五科二十八個動物種屬中,紅白鼯鼠、蘇門犀、蘇門羚均屬亞熱帶或熱帶地區動物,這些動物僅生存在七千年以前的大地灣獼猴、熊、虎、豹、象等動物在六千年以內已基本消失當時大量出沒的鹿科動物現已蹤跡難尋。生物多樣性的變化以及動物種群的減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環境的惡化與史前農牧業的盲目開發、聚落的擴大都是同步的。因此如何保持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是貫穿人類歷史發展全過程的一個難于解決但又必須解決的問題。

      《品牌》 2013年09期

      郎樹德叩地訪史的考古情懷

      【摘要】:正無論是從《探索與發現》這種科教型節目中了解墓葬未解之謎,還是從文娛節目《鑒寶》中驚嘆考古出土的寶貝,或者是經略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對于我們從未探知的領域,我們充滿著好奇:我們樂好于希臘神話里的宇宙戰神、特洛伊戰爭的奇跡,從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中,我們解讀到了埃及法老的秘密;從幼發拉底河穿越古巴比倫的神圣空中花園,瑪雅人的預言還讓當代人惶恐了一段日

      【分類號】:K854

      【正文快照】:

      是從《探索與發現》這種科教型節目中了解墓葬未解之謎,還是從文娛節目《鑒寶》〉中驚嘆考古出土的寶貝,或者是經略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對于我們從未探知的領域,我們充滿著好奇:我們樂好于希臢神話里的宇宙戰神、特洛伊戰爭的奇跡,從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中,我們解讀到了埃及

      上篇:

      下篇:

      分享到:

      來源() 作者() 閱讀()
      標簽
      相關內容

        甘肅省馬家窯文化研究會

        甘肅馬家窯彩陶文化博物館

        地址:甘肅省臨洮縣南關1號臨寶齋文化樓

        電話:0932-2248229

        甘肅省馬家窯文化研究會鑒藏委員會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城隍廟西一樓6號臨寶齋

        電話:+86 13893202682 0931-8400685

        來信來稿:3027199@qq.com

        164-100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甘肅省馬家窯文化研究會

        總訪問 次  隴ICP備05004307號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 甘公網安備 62112402000025號 甘公網安備 62112402000025號

        欧美男男gⅤ无套 欧美一级夜夜爽www试播 日日橹狠狠爱欧美
          <button id="6ugqd"><th id="6ugqd"><source id="6ugqd"></source></th></button>
          <blockquote id="6ugqd"><code id="6ugqd"><strong id="6ugqd"></strong></code></blockquote>
          <xmp id="6ugqd"></xmp>
        1. <meter id="6ugqd"><code id="6ugqd"></code></meter>

          1. <button id="6ugqd"><legend id="6ugqd"></legend></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