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建威,男,漢族,生于1964年7月,大學本科。中共黨員,河北定州人,出生地河北定州,1981年參加工作,在職大學學歷,研究館員。
人物履歷
1987-1989年在上海復旦大學學習,
2000-2003年在西北師范大學學習,
1984年至2009年在省博物館歷史部工作,
1994年任副主任,
2001年任主任,
2003年被聘為副研究員。
2009年任副館長。
1995年始任甘肅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
2004年南開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研究生班結業。
2005年被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聘任為兼職教授。
甘肅省博物館副館長、黨委委員;
2017年7月任甘肅省博物館館長。
2017年7月,擬任省文化廳黨組成員,省博物館館長。
2017年7月,賈建威任甘肅省博物館館長。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是西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歷代陶瓷、青銅器及玉器研究鑒定。
折疊編輯本段所獲榮譽
2003年獲全省文物工作先進個人,2006年獲全國文物工作先進個人(鄭振鐸-王冶秋文物保護獎先進個人)。
折疊編輯本段工作成果
1、2003-2006主持了甘肅省博物館基本陳列展覽《甘肅彩陶》的內容設計、編撰和《古絲綢之路的文明》、《甘肅彩陶》展的布展等工作。2007年獲得第七屆"全國十大文物精品陳列"獎。
2、1995-2003年參加了全省一、二、三級館藏文物的鑒定、確認,為建立數據庫奠定了基礎。
3、2005-2006參加了國家文物局的《全國縣級博物館提升規范》課題調研、規范編制,負責了展示提升規范的編制,圓滿完成任務,得到國家文物局的表彰。
4、《彩陶》合著,2004年,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
5、《中國出土玉器全集--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卷》副主編,2005年,科學出版社出版。
6、參加了《甘肅文物精華》的編撰,任執行編輯,并負責瓷器部分的編撰,2006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發行。
7、2006年《甘肅文物志》瓷器、三彩部分的編寫。
8、負責編寫了《甘肅彩陶》展覽圖錄,2008年科學出版社出版。
9、《中國出土瓷器全集--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卷》副主編,2008年科學出版社出版。
2003—2006主持了甘肅省博物館基本陳列展覽《甘肅彩陶》的內容設計、編撰和《古絲綢之路的文明》、《甘肅彩陶》展的布展等工作。2007年獲得第七屆“全國十大文物精品陳列”獎。
1995年至2015年,多次參加了全省博物館一、二、三級館藏文物的鑒定、確認,為建立數據庫和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奠定了基礎。曾參加了國家文物局的《全國縣級博物館提升規范》課題調研、規范編制,負責了展示提升規范的編制。系《中國出土玉器全集——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卷》副主編,曾參與《甘肅文物精華》的編撰,任執行編輯,并負責瓷器部分的編撰;負責編寫了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甘肅彩陶》展覽圖錄;《中國出土瓷器全集——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卷》副主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托項目重大子課題《西夏文物•甘肅編》副主編。
文博工作要“接地氣”——訪甘肅省文物鑒定專家賈建威
17-02-23 14:58 來源:中國甘肅網-蘭州日報 編輯:李秀清
初見賈建威是在他的辦公室,工作異常繁忙的他桌面上擺滿了各種書籍,和很多學術型專家一樣,他并不是一個善于言談的人,但說到自己專業領域時,立刻顯得覽聞辯見。博物館學對于他來說,不僅是專業選擇,也是一種“家傳”。在家庭的熏陶下,他從小便有了經常接觸文物的機會!拔覐男≡诟拭C省博物館大院長大,那時候就喜歡看各種展覽,尤其喜歡看自然和動植物標本、人類從猿到人演變的展覽,長大一些,就對各類人文歷史文物展更加感興趣,多年來的耳濡目染,讓我對文物有一種難以言表的發自內心的感情!痹谒难壑,這些陶陶罐罐、金石玉器,或“蓬頭垢面”,或“光彩熠熠”,都充滿著與身俱來的靈氣。
正是出于對文物骨子里的熱愛,賈建威1987年進入復旦大學文博系學習。談起自己的學生生涯,賈建威不無自豪地說,在當年文博系的課堂上,活躍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名家學者,授課的馬承源、汪慶正、張浦生、費欽生等學者在學術界的威望很高。當時負責給他們教授中國青銅器的馬承源先生,時任上海市博物館的館長,年逾花甲本該退休在家安享天倫,卻依舊活躍在教學一線,親自給同學講解青銅器,令人十分欽佩。
進入復旦之前,賈建威曾在甘肅省博物館工作六年,有過實踐工作的經歷,他對學習的目的也更加明確。上學期間,他不是在學校,就是在當地博物館里學習,絲毫不敢浪費一點時間。他回憶說:“沒離開蘭州之前的我只是局限在一個非常小的范圍內,知識面也相對偏窄,在復旦大學學習期間給了我一個更加廣闊的天地。上海地區廣闊的文保視野,復旦校園里濃厚的學術氛圍,老師們悉心教授的理論基礎,還有同學之間的交流切磋,讓我的大學時光充實且獲益良多,并打下了堅實的文博知識基礎!睆膹偷┐髮W畢業之后,在面臨多重“優越”的選擇之下,賈建威還是毅然決然地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工作,開始了數十年的博物館人生。
賈建威的研究方向是西北地區史前文化彩陶的演變、紋飾特征及鑒定等。他說,我認為做展覽就要研究當地的文化,一個博物館并不是所謂的”大雜燴“,把什么都擺出來,而是要做有當地文化特色的東西。彩陶是我省最有特色的文物之一,無論從出土的時間、數量、質量,在全國范圍內也是首屈一指的。從彩陶的圖案和紋飾的演變,可以看出當時的自然生態環境和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比如在甘肅出土的彩陶紋飾中,出現了很多魚紋圖形(甚至還有國家保護動物娃娃魚的形象)、湖泊、漩渦和水波等圖案的陶罐,從這些圖案不難看出當時甘肅的水資源極為豐富,并不像現在這么干旱,且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類型是采集漁獵型。不管是直接的反應還是間接,這些圖案都從不同側面反應了古人們的所見所聞及生產生活類型,看著這些極具智慧的圖案,仿佛就像古人智慧的一瞥被永遠記錄了下來,讓人產生無限遐想。
“文物在不懂行的人眼里,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文物背后所涉及的學科領域是非常廣泛,包括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工程技術科學及美學等,這也是文物吸引我的一大特點!辟Z建威說:“就像傳承有序的彩陶發展史,其實也代表著中國美術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是中國美術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作為一個文博工作者,除了自己的本職工作,盡可能的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是毋庸置疑的,否則很難做深入研究!
回顧數十年的研究,他感慨地說:“做文物做了這么多年,越深入挖掘就越被吸引,有時我會久久凝望一件文物,仿佛通過這件文物可以時光倒流,讓我揣摩這件文物在幾百甚至數千年中都經歷了什么,文物不僅僅是擺在櫥窗中的器物,它所承載的文化歷史背景是難以用語言表述的。就像幾大文明古國的歷史不是口頭上說說而已,而是在這些看似普通的文物身上體現出來的!
作為文物專家,賈建威最常被人問及的問題就是如何鑒別文物的真偽!拔艺J為首先不要把文物想的那么復雜,從自己喜歡的文物開始入手,先做簡單了解,并且一定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辨認文物真偽最忌諱的就是照本宣科,拿本書看著像就想當然地覺得是真品!彼玮叶〗馀0愕刂v解著里面的“門道”!霸谝欢私獾幕A之上,如何用簡單的方法對文物有一個基本的鑒定呢?這就需要做一個‘灌耳音’的工作,就像高考做真題一樣,做的多了,假的自然能分辨出來,反過來說,個別奇形怪狀的東西絕大多數是臆造的。另外,各個時期不同的文物都有其鮮明的歷史特征,這也是辨認文物真偽的好方法。比如在人們的普遍觀念中,唐代人穿的衣服都是很寬松華麗,而實際情況是初唐時期由于受少數民族胡服騎射的影響,當時人們都穿的是便于行動的窄衣窄袖,然而在盛唐之后,尤其是安史之亂以后,由于政治原因,又恢復為寬松的款式。從細節上講,就連女人畫的眉毛都不同,盛唐時期流行的眉毛是細長的,而后期就變為粗短。如果說唐代離我們太遠,只能抽象想象的話,那就從我們親身經歷的時代來看,每隔三五年,我們所用物品的細節都會有所變化,比如手機,從一開始的‘大哥大’到小巧精致,從直板到翻蓋再到觸屏,如果后人把手機作為文物,那么就能從手機的形態看出我們時代的變化!
賈建威說,隨著這些年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人們在滿足了物質需要后慢慢注重精神的追求,很多人開始關注兼具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古玩文物,所以這些年的文物收藏熱蔚然成風!笆⑹啦毓哦,這是社會經濟發展比較快時期出現一些時代共同特征。雖然收藏文物這個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有了需求就有了市場,個別從事古董行業的人為了利益,營造產生了相應的非法產業鏈。這是不容忽視的現象。他不無憤慨又無奈地說:“有些人,甚至本身也是文物專業出身的人被利益驅使參與其中,長此以往,讓大眾聽到專家這個詞都產生了調侃心理,作為我們文博工作者,雖然心里很生氣,也很著急,但是我們不是執法部門,只能起到引導和配合執法部門工作的作用,這方面我們是很被動的。所以我想強調,作為文博系統的工作人員,遵守自己的職業操守是做人的基本準則!
賈建威主編的《西夏文物》
“文物工作我覺得要簡單化,這樣方便文物與文化的普及,而博物館就起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既要有自己的研究高度,也要讓普通的老百姓看得懂、聽得懂!辟Z建威認為,文物專家和博物館的講解員也要“接地氣”,面對受眾盡量不要用太多的專業術語,如果一味的曲高和寡,就會“高處不勝寒”,把文物工作做的高深莫測,而大眾卻一無所知,這樣文物工作的意義又何在呢?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當地文化的發展史,人們通過文物與歷史對話,穿過時空的阻隔,俯瞰歷史的風風雨雨。想要學習知識、增加閱歷、鑒賞文物等,最好的去處就是博物館,我由衷希望越來越多的人來我們省博參觀,越是了解,就越能增加我們的文化自信。
我館舉辦甘肅省博物館副館長賈建威研究員專題報告 - 館務動態 - 蘭州大學圖書館
2017年3月30日,我館舉辦甘肅省博物館副館長賈建威研究員專題報告,報告由我館館長沙勇忠教授主持。
賈館長報告的題目為:《絲綢之路——從甘肅出土文物看早期文化交流》。賈館長以翔實的數據、豐富的實物照片向廣大聽眾進行了細致講解。賈館長認為,甘肅地理位置特殊,處于絲綢之路重要路段,是陸路對外貿易、文化交流的必經之路,這條東西方的交往之路,經過了長期多渠道、分階段由間接到直接,由小規模到大范圍的交流,由民間往來到官方往來的漫長而復雜的發展過程,遺留下大量重要的文化遺物,特別是史前時期閃爍著東西方文化最初接觸火花的遺物,為我們研究東西交流和對外貿易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成為我國和西方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上篇:
下篇:
甘肅省馬家窯文化研究會
甘肅馬家窯彩陶文化博物館
地址:甘肅省臨洮縣南關1號臨寶齋文化樓
電話:0932-2248229
甘肅省馬家窯文化研究會鑒藏委員會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城隍廟西一樓6號臨寶齋
電話:+86 13893202682 0931-8400685
來信來稿:3027199@qq.com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甘肅省馬家窯文化研究會
總訪問 次 隴ICP備05004307號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
甘公網安備 62112402000025號